新闻中心

科普课开进社区 青少年“玩转”科学探索

7月23日上午,常青花园第六社区里热闹非凡。东西湖区科学技术协会、团区委联合力翰科技馆在此开展“邻聚‘六’趣”暑期课堂成长营科普活动,通过液体压力、静电原理、风力形成三大主题课程,带领青少年在实验操作中触摸科学,在趣味互动中感受自然与物理的魅力。

从实验到生活:液体压力里藏着“大应用”

“为什么按压针筒,水会推动另一头的活塞?”课堂上,“液体的压力”主题从生活中的压力体验切入,老师用大针筒实验让孩子们直观看到“空气能被压缩、水不能被压缩”的现象,进而引出帕斯卡定律。

随后,孩子们拿起迷你液压系统组件动手操作——按压小活塞时,连接的“机械臂”随之抬起,“原来起重机、刹车系统都是用了这个原理!”10岁的小王举着自己组装的装置兴奋地说。而在“魔幻精灵水母”环节,当塑料瓶里的“水母”随着挤压瓶身上下“跳舞”,孩子们又叽叽喳喳讨论起来:“是压力让水流动,才推动水母动的!”在动手与观察中,流体力学的种子悄悄埋下。

 从摩擦到发电:静电里藏着“千年探索史”

两千多年前,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就发现,摩擦过的琥珀能吸起轻小物体——这就是最早的静电!”随着老师的讲解,“噼里啪啦”静电课程拉开序幕。

“人体发电机”实验让课堂瞬间沸腾,孩子们拿着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,对准装着胡椒盐的盘子——带电的气球刚靠近,细碎的胡椒就“跳”了起来。“我吸起来了!”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最后,莱顿瓶静电感应机演示时,老师边操作边讲解,“从泰勒斯的发现到现在的电力应用,人类用了两千多年才摸清电的‘脾气’。”从趣味实验到科学史,孩子们不仅懂了“摩擦起电”,更知道了科学探索的漫长与奇妙。

从气球到风车:流动的风里藏着“自然规律”

“风是‘空气宝宝’在搬家,温度不一样,它们就会跑起来。”老师用“三角锥形瓶套气球”实验解释风力形成:加热瓶身时,气球慢慢鼓起;冷却后,气球又瘪了下去——“这是热空气膨胀变轻,就往上跑啦!”

了解了空气对流原理后,孩子们开始组装小风车。当亲手做的风车在微风中转动起来,他们又听老师讲起“大知识”,“我国内蒙古、新疆的风电场,就是用这样的原理把风能变成电能。”从眼前的小风车到远方的风电场,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变得清晰可触。

通讯员 - 秦舰

(本文来源常青花园社管办,仅代表作者观点,本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)


相关阅读
打开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