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寻簰洲印记 筑牢初心堤坝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大别山精神、抗洪精神、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,从光辉史迹中感悟思想伟力、汲取奋进力量,7月3日上午,新华社区党委组织113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,怀着崇敬之心奔赴咸宁市簰洲湾98抗洪烈士陵园和纪念馆,开展以“凝心聚力弘扬三大精神,真抓实干践行使命担当”为主题的党日活动。
历史重现:洪涛淬炼的永恒丰碑
纪念馆内,1998年的惊涛骇浪在光影中奔涌——巨幅铜版画再现军民肩扛沙袋、搏击洪流的无畏身影;“誓与大堤共存亡”的鎏金誓言庄重夺目;展柜中浸透泥浆的救生衣,承载着生死救援的历史印记;泛黄请战书上的字迹,依然清晰传递着“党员先上”的铿锵担当。英烈展区内,高建成等19位烈士的肖像庄严陈列,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。
仪式教育:誓言与江涛的交响
在英烈纪念墙前,全体党员庄严肃立,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,铿锵誓言与长江涛声交织,激荡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。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恒结合《红色记忆》纪录片中的英雄壮举讲授微党课:“纪念馆里被定格的惊涛骇浪,是我们永恒的警醒;而从中淬炼的抗洪精神,是前行路上不竭的力量源泉。面对当下社区治理的‘风浪’,每一位党员都应成为群众心中最坚实的堤坝!”
思想碰撞:从历史感悟到行动自觉
返程大巴车上,社区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开展移动分享会,党员们聚焦防汛应急与民生服务等实际工作展开激烈讨论。
曾参与98年防汛的老党员率先发言:“那年扛沙袋脚泡烂了,裹层塑料布继续扛!现在设备先进了,但巡查排险仍是同一场战斗。”
青年党员凝视车窗外江堤:“‘98抗洪’时我尚年幼,今天看到请战书上‘党员先上’的字迹,才真正读懂‘先锋’二字的千钧重量。”
社区两委提出:“建议将纪念馆‘生死牌’精神融入日常巡查,建立社区风险隐患‘党员认领制’。”
与会党员深刻认识到,抗洪精神不仅是历史丰碑,更是“可触摸、可转化、可延续”的实践指南。
洪水早已退去,精神永续奔流。此次簰洲之行,为新华社区全体党员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。大家深刻体悟到,伟大抗洪精神所凝聚的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之魂,正是社区治理最核心的力量。下一步,新华社区党委将引导党员把精神感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切实行动,在平凡的岗位上同心共筑守护万家安宁的“精神堤坝”,让抗洪英雄守护家园的誓言,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焕发永恒光芒。
通讯员 - 王恒
(本文来源走马岭街新华社区,仅代表作者观点,本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