径河街卫生院送“医”上门
2025 年 7 月 4 日,径河街卫生院外科的鲁医生,背着满载医疗器具的医药箱,顶着灼人的烈日,奔赴一场与患者的 “生命之约”。
这场约定的背后,是一位腰椎术后行动不便的患者。家住长墩提社区的程女士术后半月伤口拆线迫在眉睫,却因卧床无法前往医院,家属心急如焚之际,得知径河街卫生院开通了特殊患者上门服务绿色通道,便抱着希望拨通了总值班电话。李梅华副院长接电后,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并迅速评估,当即安排距离更近的南院外科鲁萧文医生上门服务,“患者的健康不能等,我们多走一步,患者就能少遭些罪。”
正午时分,鲁医生的白大褂已被汗水浸透,却依然笔挺地出现在患者家门口。他额前的碎发黏着汗珠,镜片后的目光却如激光般锐利。未等主人家递上凉茶,他已利落地打开医药箱,橡胶手套与器械碰撞的声响,仿佛奏响专业的序曲。“最近有没有感觉伤口发痒?饮食上忌口了吗?” 鲁医生一边轻声询问,一边用镊子轻轻掀开覆盖伤口的纱布,目光在结痂处来回扫视,确认恢复状况良好后,才开始准备拆线。消毒棉球擦拭伤口时,患者因疼痛微微颤抖,鲁医生立刻放缓动作,温声道:“别紧张,放轻松,我尽量快些。” 他指尖翻飞,持着精巧的手术剪,在不足半指宽的伤口上精准操作,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在绸缎上穿梭。空调外机的轰鸣与患者沉重的呼吸交织,鲁医生的后背早已洇出深色汗渍,豆大的汗珠顺着下颌线滴落在工作服上,却始终保持着稳如磐石的手部姿态。
拆线完成后,鲁医生并未急着离开。他掏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本,用彩笔在护理要点处仔细标注:“伤口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,洗澡时用防水敷料覆盖”“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像鸡蛋、鱼肉”。说到家庭医师签约服务时,他还拿出宣传手册,耐心讲解:“以后有任何健康问题,随时可以联系我们的家庭医生团队。” 患者家属颤抖着双手接过手册,眼眶泛红:“鲁医生,这大热天的,您比亲人还贴心!”
在这个暑气蒸腾的夏日,鲁医生用湿透的衣襟换来患者安心的笑容,用专业与温情驱散病痛的阴霾。他不仅是一位医者,更是传递希望的使者。径河街卫生院院长高才良表示:特殊患者上门服务意义深远,是医疗行业在便民利民道路上的重要创新举措,也是“以患者为中心”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。对患者而言,免去了奔波之苦,减少了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,同时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,增强康复信心;对家属来说,减轻了照护压力,不用在工作与陪护之间两难;从社会层面看,这一服务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,推动医疗资源下沉,促进医疗公平,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。在径河街卫生院,还有无数个“鲁医生”,他们是社区健康的守护者,是患者心中的 “及时雨”。无论严寒酷暑,他们始终坚守岗位,用行动践行着 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 的誓言,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仁心。
通讯员 - 李梅华
(本文来源径河街道,仅代表作者观点,本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