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不了那一口家乡味,北京“铁粉”连续10年坐高铁来她家买腊货
柏泉的冬天,是从腊货飘香开始的。每年冬至前后,茅庙集街上大大小小的腊味店,就开始腌制腊鱼、腊肉、腊鸭等年货,柏泉西毛绿色食品厂就是其中一家。
1月17日上午,老板娘黄爱娥正忙着安排工人晾晒腊鱼、腊肉。“本来产品都卖完了,前两天本地一家公司说要3000斤腊货给员工发福利,临时加了单子。这是春节前的最后一单,交货了这一季就收摊了。”
勾住顾客味蕾
自制腊鱼变明星产品
1月17日,黄爱娥在安排工人晾晒腊鱼。
今年58岁的黄爱娥,是土生土长的柏泉人。在她的记忆里,从父母辈开始,过年之前都要做腊鱼、腊肉,过年团圆饭的餐桌上少不了这些美味。
“1997年,我和老公从单位下岗,在茅庙集上开了一家酒楼,有一次鲢鱼买多了,就直接腌制做了100多斤风干鱼,作为酒店的一道菜售卖。”黄爱娥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当时是自己调制的配料,没想到口味深受客人的喜爱。“有客人觉得好吃,一桌点四五份,有的吃了还要打包。”
1月17日,黄爱娥在晾晒腊鱼。
第二年,黄爱娥和老公商量后,决定开始扩大产量。当时,受制于规模和场地限制,一个腊货季两个多月最多制作1万斤,品种也不算很丰富,主要是腊鱼、腊肉、腊鸭等流量产品。“一部分酒店自用,一部分对外销售。”
2002年,黄爱娥自建了厂房,扩大了规模,腊货品种也增加到了20多个。2003年,黄爱娥正式成立了柏泉西毛绿色食品厂并申请了“西毛”商标。“规模扩大以后,各种腊货、干货加起来,一年总量差不多可以做七八万斤,高峰时接近10多万斤。”
难忘家乡记忆
年年坐高铁回来买腊货
柏泉腊货晾晒场航拍。
今年,是黄爱娥做腊货的第28年。由于食材优质、调味独特、现做现卖、不卖陈货,她的西毛品牌深受顾客喜爱。
“就以腊鱼来说,我们把鲜鱼处理清洗后进行腌制,起卤之后再清洗一遍确保咸淡适中,之后再晾晒风干,当然最核心的秘诀还是调味手法。”黄爱娥说,他们之前也是经过了千百次试验,才最终调试出来现在的味道,也因此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。
1月17日,茅庙集街上游客在购买腊味。
有一位常年在北京发展的东西湖顾客,吃过黄爱娥家的腊货后,一直念念不忘家乡味,每年都会专程坐高铁回来,到她家购买腊鱼和腊肉。“他每年都买五六千块钱的腊货,10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。”黄爱娥笑着说,尽管是老顾客了,但她还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。“我们只加了微信,他要货了提前说一声,我就提前准备。本来我说可以跟他发快递,但他坚持要亲自回来亲手挑选。”
半个多月前,黄石的一位女顾客,专程开车找到黄爱娥的店,一次购买了近2000元的腊货。“听有的顾客说,他们买了邮寄到美国、澳大利亚,邮寄费用比货本身贵多了。他们很多人虽然常年身在外地,但这一口家乡味却始终忘不掉。”
文芝板鸭店工人在晾晒腊鱼。
长江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除了黄爱娥的西毛食品厂,在柏泉街茅庙集周边,制作和售卖腊货的商户十余家。华荣干鲶鱼坊“80后”老板蔡梦宁,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,从事腊货生产,年均销售10万公斤,今年开始试水电商直播。文芝板鸭店老板57岁的王汉芝,经过近30年的努力将柏泉红鱼做成了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。
柏泉街党政办负责人李涛介绍,柏泉腊味制作历史悠久,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,2000年前后开始逐步形成产业,2007年左右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规模。“目前茅庙集有13家成规模的腊味店,粗略估算总的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。”
来源 -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