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岁爹爹当导游,东西湖这个社区藏了什么?
在长青街三民社区“围垦记忆共享客厅”,75岁的李广胜指着照片回忆:“当年芦苇比人高,脸盆一舀就是一条大鱼……”数十双眼睛紧跟着他,仿佛被带回父辈肩挑扁担、脚踩泥泞的垦荒岁月。
这间仅40平方米的客厅,浓缩了东西湖人民如何让荒湖变良田的壮阔历程。
去年6月,社区党委启动“围垦记忆共享客厅”建设的消息传开,珍藏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
老党员周玉珍带来保存完好的职工证和粮食供应证:“我老伴在加工厂,我在基建队,是围垦让我们走到一起。”
这份深情厚谊感染了更多老居民,他们翻箱倒柜,将承载岁月的老照片、旧报纸、老工具纷纷送到社区。
“收集文献材料的两三个月,震撼无处不在。”社区宣传干事余爽记忆犹新,她和同事们先后拜访了老摄影师、档案管理员等,最终汇集了近50件饱含温度的珍贵史料。
算盘、手电筒、泛黄的工作证静静躺在展柜中,与精心编制的《围垦精神宣传册》一道,成为社区“垦焕新颜”文化IP的鲜活实证。
馆内收藏的老物件。
客厅虽小,却清晰勾勒出东西湖从一片荒湖到国家级经开区的蜕变脉络。居民陈紫薇站在展柜前由衷感叹:“在这里,看见了过去,更懂得珍惜现在。”
为让历史真正“活”起来,一支平均年龄超六十岁的“围垦志愿宣讲队”诞生。队长李广胜是典型的“围垦二代”,1957年,他的父亲从河南商丘奔赴武汉参与围垦,次年,年幼的他随全家迁居于此。他将父亲挑土跋涉的艰苦奋斗记忆,转化为打动人心的讲述。“要上进,能吃苦!幸福生活靠自己双手创造。”李广胜时常叮嘱年轻人。
“围垦志愿宣讲队”队长李广胜(中)。
周玉珍在讲解时也总不忘传递信念:“先苦后甜!年轻人要记住,奋斗才能创造幸福。”
这支宣讲队以重走围垦路、开办文化讲堂等形式,让身边的历史转化为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。
围垦精神不仅是历史回响,更在青年一代手中化作社区治理的崭新力量。
青年党员余芬在聆听李广胜老人讲述时深受触动,“实干担当”的围垦精神也悄悄在她心里扎了根。一次饭后散步,她敏锐发现小区电动车棚拥堵不堪,仅有的30个充电位远不能满足需求,车辆挤占行人通道形成安全隐患。
“这多危险!”她随即拨通社区电话。令她惊喜的是,社区迅速联动物业,很快就在车棚增设一排充电桩。如今,她正协助社区积极选址,计划再补充30个充电桩,化解居民“充电焦虑”。
社区内新增的充电桩。
本职是大学辅导员的余芬,今年暑期更是主动联系社区:“我能为孩子们做点事。”
在社区的支持下,她精心组织特色阅读活动,将围垦先辈的奋斗故事,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、喜欢听的生动课程。“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,硬是靠双手开垦出万亩良田。”余芬感慨,“和他们相比,我们在学习、生活中遇到困难,真的没有理由退缩。”她用自己的方式,把围垦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心中。
余芬带孩子们开展特色阅读活动。
“三民的建设离不开三民人。”社区党委书记张佳表示,社区正积极推动党支部实体化运作,其中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充分利用“围垦记忆共享客厅”,打造更贴近居民的实践平台。
“求实创新、艰苦奋斗,这种精神用在解决小区难题上正合适!”张佳说,基于此,社区计划引导党员深度参与组织生活,持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提升社区治理效能。同时,持续优化社区“三方联动”机制,以党建为引领,推动党支部、物业、居民组织协同发力,努力打造更加和谐、美丽、宜居的社区,让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围垦记忆共享客厅
开放时间
周一至周五(工作日)
8:30-17:30
地址
长青街三民小区老年服务中心旁
报道支持 - 长青街道办事处
文、图 - 周玉微
通讯员 - 胡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