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涛哥来说理——老旧社区的暖心调解室

吴南里社区是一个商居混合、设施老旧、外来人口众多的复杂社区,日常的邻里摩擦、家庭矛盾、物业纠纷时有发生。如何快速响应、就地化解这些“家门口”的纠纷,不让小事拖大?社区和警务室给出了答案:紧密携手,成立了“涛哥来说理”社区调解工作室。民警李顺涛的名字,成了这里化解矛盾的金字招牌,社区书记、网格员、律师、退休的司法工作者是涛哥来说理的。

这道无形的桥梁,让社区网格员和警务室民警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。他们的身影常常重叠在楼栋院落之间,共同编织着邻里和谐的网。于是,“涛哥来说理”应运而生,它就像一把钥匙,专门对准社区里那些难开的“矛盾锁”。

六月底的一天,“涛哥来说理”的调解桌旁,坐着楼上楼下的余师傅和毛师傅。因为阳台漏水的问题,两家闹了好几天别扭。李顺涛警官,也就是大家亲切称呼的“涛哥”,耐心地听着双方诉说,像和风细雨般开导劝解。最终,余师傅答应尽快修好阳台,毛师傅也主动表示要买防水涂料帮忙。一场无声的邻里战火,在“涛哥”的调解下,化作了互相理解的清风。漏水修好了,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。

“涛哥来说理”的精髓,在于和网格员一起,把工作做在前面,把矛盾化解在刚露头的时候。中考前夕,网格员黄靖婕接到居民反映,说吴南西区19-103的租户晚上太吵。李警官和黄靖婕立刻上门,语气温和但态度明确:“中考快到了,大家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,请多体谅。”租户一听,马上保证:“以后一定注意!”一场可能升级的邻里冲突,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平息了。

“涛哥来说理”的目光,还投向了家庭内部的暗流。贺阿姨忧心忡忡地找到调解室,说丈夫贺师傅酗酒越来越厉害。李警官和社区工作人员张伦一起上门,耐心劝导,用身边事、身边理开导贺师傅。最终,贺师傅不仅承诺以后会控制喝酒,还真诚地向贺阿姨道了歉,保证再也不动手。同样,当远在外地的陈爹爹的儿子打来电话求助,说父亲常对母亲发脾气甚至动手,“涛哥”和社区人员立刻赶到陈家。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,陈爹爹低下了头,向家人保证:“以后好好说话,不动手。”每一次这样的入户调解,都像温暖的阳光照进寒冷的角落,在家庭最需要的地方,悄悄种下了和解的种子。

社区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:吴南花园西区的高爹爹和胡爹爹因为一点小事起了冲突,闹得挺不愉快。有居民悄悄告诉网格员,高爹爹脾气急,一点就着。李警官和网格员第一时间找到高爹爹家,耐心地和他谈心。最终,高爹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诚恳地认了错,表示愿意赔偿胡爹爹的损失,并保证以后控制脾气,“有事就找涛哥,绝不骂人动粗”。胡爹爹也接受了道歉。一场眼看要闹大的邻里摩擦,在萌芽状态就被化解了。从针锋相对到互相体谅,每一次成功的调解,都是社区这个有机体的一次自我修复。

“矛盾不上交,就地化解” 这是李顺涛警官常挂在嘴边的话,简单却道出了社区治理的关键。吴南里社区陈红英书记深有感触地说:“基层治理最难的不是距离远,而是人心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的那一步。”而“涛哥来说理”工作室,正是汇聚力量化解矛盾的平台。在这里,社区书记统筹协调、网格员扎根一线、专业律师提供支持,还有热心公益的司法部门退休老同志贡献智慧,他们和警务室民警拧成一股绳。

如今,“涛哥”李顺涛警官和网格员一起巡逻的身影,是吴南里社区一道让人安心的风景。邻里间但凡有点风吹草动,居民们总会自然地想到:“找涛哥来说理。”这块朴素的招牌下,社区治理的根系正悄然生长、不断延伸——民警像一根穿针引线的绣花针,社区则是那根绵长不断的线,在邻里的经纬间细细穿梭,共同织就着社区安宁祥和的锦缎。

通讯员 - 蒲荟琰 

(本文来源吴南里社区,仅代表作者观点,本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)


相关阅读
打开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