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东西湖这所学校走出“国际范”

“它这么小,该怎么办?”

“要不我们找找附近的鸟窝?”

“不如交给学校生态委员会,他们或许有办法孵化?”

在武汉市将军路中学小竹林,一群学生围着意外拾得的鸟蛋展开了热烈讨论。这一幕,正是该校生态教育的生动缩影。

安放人工鸟巢(通讯员供图)。

近日,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公布了2024年(第十二批)国际生态学校项目(Eco-schools)绿旗荣誉典型案例名单,武汉市将军路中学成功获评Eco-schools项目绿旗荣誉典型案例。

获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认证

国际生态学校项目(Eco-schools)是由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(FEE)发起,全球学校自愿参与的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。目标是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,提升学生自主发现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、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。

在将军路中学,这样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。

走进校园,处处洋溢着生态与和谐的气息。课程研发负责人姚鸿斌介绍:“当前,我们学校已经发现了十多种鸟类。”学校不仅设立了鸟类监测项目,还安放了人工鸟巢,为鸟儿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家园。

利用长江鱼类标本陈列,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。

生态馆内,中华鲟、胭脂鱼、白鱀豚等珍稀水生动物标本栩栩如生,近九十件动物标本让人目不暇接。学生们化身为小小探险家,穿梭于各个角落,聆听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故事,接受生物多样性的教育。

水生动物标本陈列展示。

“我在去年9月加入学校生态委员会。”九年级六班的沈黎兴奋地讲述自己的经历。课间,他时常与同学们分享环保知识,制作生态笔记,设计生态徽章。对于动植物百科全书,他更是爱不释手。

学生分享心得。

将军路中学生态委员会由校外专家、社区成员、家长、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,其中学生代表占据了委员会总人数的50%以上。他们来自学校的25个教学班,每班都选出了1名生态委员,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态教育活动。

在湖北大学专家组支持下,学校自主研发并实施了《向水而生》生态课程。该课程挖掘湿地教育资源,内容涵盖湿地生态系统、城市生态系统、生态系统的开发、利用及保护等4个方面,重点面向七年级学生,每学期6至8节,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,培养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。

擦亮“生态教育”底色

东西湖区湿地资源极其丰富,金银湖、杜公湖、黄塘湖、府河、码头潭等湿地公园星罗棋布,闻名遐迩。

“我们学校坐落于‘湿地之畔’,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我们准备的生态教育资源。”将军路中学校长赵群立介绍,学校前身是养殖学校,与湿地有着不解之缘。如今,结合地域资源,学校开展湿地保护活动,以生态馆珍藏的珍稀水生动物标本为主线,按照项目化学习模块,多学科融合,开发了以生态为特色的实践课。

九年级五班的田梓谦同学带着父母来到武汉梧桐雨,看着当初他种下的小树苗茁壮成长,不禁感慨:“保护环境,真的很重要。”去年植树节,学校组织学生前往武汉梧桐雨种树,十余棵苗木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扎根生长。

学校组织学生义务植树(通讯员供图)。

在生态实践课上,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走进梧桐雨、府河,成为小小生态观察员。学生们选择几种感兴趣的湿地动植物,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,记录下每一个细节。整理观察笔记时,学生们纷纷表示:“这种亲身体验,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,更加懂得保护湿地的重要性。”

武汉梧桐雨已成为学校生态教育实践基地。学校还与将北社区、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机构在环境教育方面展开深入合作,联合开展环保宣教活动。

宣教活动进社区(通讯员供图)。

“我们将继续立足周边丰富的生态资源,深入开展环境教育、生态环境监测、动植物保护、湿地保护等活动。”赵群立表示,“我们将鼓励学生多创作环保作品,推出一批优秀的自然笔记,在生态宣传和实践方面提升和巩固自己的优势,形成学校特色。”

近年来,东西湖区教育局深度结合生态文明与立德树人,将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、环境责任感贯穿教育全过程。未来,东西湖将继续把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,强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,培养低碳环保生活习惯,让绿色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。


报道支持 - 东西湖区教育局 武汉市将军路中学

文、图、视频 - 周玉微 陈丝

通讯员 - 吴菲 陈小丽

相关阅读
打开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