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铁杵雕花!25.8吨“巨型陀螺”完成回装

起吊、调整、找正、回装……11月4,在东西湖区白马泾泵站,检修人员跟随着指挥员的口令精准调整,控制着转子和定子之间的距离,40分钟左右,重达25.8吨的3号机组转子,经过多天的检修、保养后,圆满回装。



白马泾泵站位于府河大堤,进水渠道连接金银湖,出水渠道延伸至府澴河,是武汉市大型骨干排涝泵站之一。“我们泵站配备了6台3400千瓦机组,单机流量26.7立方米,主要承担东西湖区排涝任务。”白马泾泵站管理站站长李峰告诉记者,该泵站于2012年正式投入运行。

泵站配备6台3400千瓦机组,单机流量是26.7立方米。

“白马泾泵站已经到了大修年限,今年汛期排涝时,我们发现3号机组运行参数过高,存在不稳定因素。”李峰介绍,大修需要拆解机组、复核机组同心和水平、更换易损件、保养螺丝钉和橡皮圈等零部件,相较于常规维护,涉及范围更广,工程量更大,技术难度也更高。

谈及本次大修工作的难点,李峰解释说,水泵机组包含叶轮、定子、转子、水泵大轴等“超大”“超重”核心部件,例如,承担着电能转化机械能并驱动水泵旋转关键作用的转子,重达25.8吨。如何精准、高效校对这类部件的水平、轴心与水泵轴窝保持一致,从而降低机械磨损和噪音,提高机组运行平稳度,是重中之重。

3号机组核心部件转子回装中。

“前几天测量时发现,3号机组运行不稳的原因正是定子与水导轴承同心度有偏差,大概有260丝。”为顺利完成同心复核,李峰与技术组组长段顺心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讨论了多种方案,最终决定采用内径千分尺“听音调微距”的方式,对定子和水泵轴窝进行同心复核,并对水导轴承椭圆度进行复核。

“260丝是2.6毫米,而定子有32.6吨重,无异于用铁杵雕花,调整、测量耗时2天圆满完成。”李峰介绍,转子回装后,检修人员不仅要复核水平、轴心,还要整体校对摆度,以保障机组高效、正常运转‌。

据了解,目前,白马泾泵站、李家墩泵站,大修进度分别完成70%、40%,预计12月底可全部完工。

每一次检修不仅是提升泵站运行的高效性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,更是青年技术人员的“练兵场”。

本次参与大修的检修队伍中,出现了很多“新”面孔。在区水务和湖泊局组织下,24名泵站突击队队员与施工单位一起干、一起学。

技术骨干“老带新”。

2016年加入白马泾泵站的何国雄,第一次亲手拆解、回装机组,“参与大修的机会很难得,跟着前辈们实操之后,自己在很多细节操作上有了进步。”

据介绍,为推进新时代水利人才培养工作,提高泵站技术人员安装操作及维护技能,今年3月,区水务和湖泊局局属5座泵站组建了一支45人的泵站突击队。成立之初,30多名队员参与了塔尔头泵站“换心”工作,通过实操进一步掌握了“心脏部位”主电机水泵机组的“护理技巧”,进步飞速。

10月底,湖北省工匠杯灌排泵站运行工职业技能竞赛举行,塔尔头泵站泵房副主任周新飞勇夺优胜奖。

“往年我参加过全市比赛,笔试成绩都能拿名次,但是一到实践考核就有些拖后腿。”周新飞表示,“局里组织的跟班学习对我帮助很大,跟着技术专家和前辈们从头到尾拆解、回装机组,还亲手调整水平、同心、摆度,实操水平有了质的飞跃。”

本次大修,周新飞更是积极参与“练兵”,对全区不同泵站的机组结构、保养维护方法 ,以及工具使用细节等实践经验有了更深的积累。

白马泾泵站航拍。

“这次学习为期40天,采取‘理论学习+模型演练+装机实战+专题研讨’相结合的方式,强化培训实效。”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后续将持续组织泵站年轻力量深入学习实践,不断创新,积极参与省市技能比赛“充电赋能”,锻炼出一批知识型、技能型、 创新型的泵站“铁军”,全面推动泵站标准化建设管理。

报道支持 - 东西湖区水务和湖泊局

文 - 张晓晔

图、视频 - 徐一帆

通讯员 - 邝玥 邵婷 魏芬 黄靖文

相关阅读
打开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