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干部在慈惠 取了哪些“经”?借了哪些“智”?
“为什么工作人员都要提前到岗?”“为什么党员和居民都抢着为社区服务?”“为什么果农可以一年四季种植不同瓜果?”跟班学习近2个月,来东西湖区蔡家社区和鸦渡社区跟岗挂职学习的新疆干部表示:受益匪浅。
带着问题学 学有所获
29岁的帕尔哈提是博乐市乌图布拉格西村村委会主任,也是一名预备党员。这次是他第二次来武汉参与跟岗挂职学习。
到蔡家社区跟岗没两天,帕尔哈提发现,无论是住得近,还是住得远,社区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岗。
“为什么这里的工作人员都要提前到岗?”几天下来,他渐渐找到了答案。
村湾里住着众多年逾六旬的老人,每天早上,社区工作人员到岗后,就会前往各自负责的居民家,了解大家的所需、所求、所盼。
“这样可以更好地安排当天的工作,也可以及时为居民解决问题。”蔡家社区工作人员丁茹洁说。
跟岗学习的第一个月,帕尔哈提还体验了人生第一次防汛。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,“没想到,武汉的高温天气和新疆的完全不一样,更为闷热。”但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参与防汛,一边还要完成日常的社区工作,走访独居老人、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暑期托管活动、村湾环境整治等,“社区为百姓办事紧张高效。”
来自新疆的帕尔哈提,第一次参与防汛。
8月6日,是帕尔哈提来东西湖区挂职的第46天。一个多月以来,他带着问题学,带着思考学,学有所获。
“跟岗一阵子,影响一辈子,我要把蔡家社区时时处处为民办事的工作作风带回布拉格西村,扭转‘党员干部干、居民群众看’的工作局面,让群众从‘观众’变“主角’,让‘民声’变‘民生’。”帕尔哈提与新疆的同事分享交流自己在蔡家社区的挂职经验。
学以致用 听过来人讲收获
47岁的巴塔是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村委会主任,此次在慈惠街鸦渡社区跟岗挂职。在他看来,这不仅仅是一次角色的转换,更是一场跨越年龄与经验的学习之旅。
初到鸦渡社区,巴塔便被这里浓厚的社区氛围和居民间和谐共处的场景深深吸引。但随之而来的,是如何快速融入新环境、掌握新技能、解决新问题的挑战。
“咱们社区就像个大家庭,每个成员都有他们的故事和需求,你得用心去听,去感受。”84岁的老书记朴实的话语如春风化雨,让巴塔心中的困惑解开大半。
新疆挂职干部巴塔正在与老书记取经。
老书记名叫张世培,家住石榴红村,曾是慈惠街鸦渡大队(现鸦渡社区)党支部书记。让巴塔记忆最深的,张世培不仅带头清理自己家房前屋后的杂草、杂物,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,一家一家上门,给群众做工作,在他的带领下,村湾里的农家乐也主动承包了自家门前的清洁卫生。
“我在基层工作多年,对于提升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,我有发言权。”张世培用他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,指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,讲述石榴红村作为初代“网红村”的发展故事,如今,乡伴慈惠景区的打造,又为石榴红村带来了新生,在张世培看来,美好环境也需要靠大家共同维护。
“虽然相处时间不长,但是受益匪浅。”在巴塔心中,老书记就是他学习的榜样。
设施农业有甜头 乡村振兴有奔头
和巴塔一起在鸦渡社区跟岗学习的,还有52岁的博乐市小营盘镇托里布拉格西村党支部书记崔新华。
新疆是著名的葡萄产地,但他们那儿还是采用传统种植模式,品种比较单一。所以此次来到东西湖区跟岗挂职学习,崔新华最想学的就是设施农业。
挂职同一社区的巴塔(左一)与崔新华(右一)经常交流挂职经验。
鸦渡社区了解到崔新华的需求后,带他到乡伴慈惠景区的金汉果园进行交流。
金汉果园以种植无花果为主,同时还种植葡萄、桃子、西瓜,负责人韩建新介绍,果园一年四季可以采摘不同品种的瓜果。去年,韩建新更是大胆种植了妮娜皇后、浪漫红颜等新品种葡萄,对于果园的长期发展规划,“一边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,一边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。”这种前瞻性的思维和创新精神,让崔新华打开了思路,也让他看到了新疆葡萄种植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崔新华告诉记者,他的收获远不止于此。在慈惠街乡伴慈惠景区,他还注意到了一系列贴心的便民服务设施。干净整洁的厕所、分布合理的垃圾桶、宽敞有序的停车场以及舒适美观的座椅,无一不体现出提升游客体验的细致关怀。特别是那些融入自然风光的休息区域,既满足了游客的休憩需求,又增添了游玩的乐趣。
这些便民服务的增设,让崔新华意识到,农业与旅游的结合不仅能促进农产品的销售,还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,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。“要将所学所得带回新疆,为家乡的葡萄种植产业注入新的活力。”崔新华信心满满。
报道支持 - 慈惠街道办事处
文 - 徐卉婷
图 - 晏君
通讯员 - 林思雨 毛雅倩
一审 - 王露
二审 - 胡维琼
三审 - 陶恒